旅游培训面临市场转型
旅游培训面临市场转型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人才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将成必然。作为旅游人才培养重要渠道的旅游培训,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的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是一个值得旅游培训各方人士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旅游培训面向市场,就要实现“三个转变”;旅游培训进入市场就要创建“三个品牌”。只有这样,旅游培训才能尽快走出低水平徘徊的境地,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要从依赖政府权威转向依靠自身的竞争实力来适应生源。培训中争取生源、适应生源,有很多种方式。现在我们不少旅游培训单位总是希望和管理部门合作开展培训,以借助其管理权威和证书权威来吸引生源,甚至靠管理部门下发红头文件进行强制培训或调训来赢得市场,这在旅游培训发展的初期是必要的。但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和旅游培训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参训人员市场选择意识的觉醒,培训单位应及时转变这种观念,逐步减少对管理部门的过多依赖,并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出高质量的培训产品,尽快完成由“证书吸引”到“质量吸引”的转变,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并不断发展壮大。其次是培训要从主要面向旅游企业转而面向全社会。一直以来,旅游培训基本上都是面向旅游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展开的。但随着旅游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旅游服务的一些标准和规范越来越多地渗透其他服务行业的时候,旅游培训单位也要积极拓展外部市场,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特别是面向民航、银行、医院等服务性行业。同时,也要积极把社会上一些有特色的培训课程和高水平的培训教师引入到旅游培训当中,以冲击旅游培训的惯性思维,增强旅游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促进旅游培训整体效益的提高。
第三是培训课堂从主要在院校逐渐过渡到院校和企业相结合。由于培训具有成人性和在职性两个重要特征,因此如何解决工学矛盾、增强针对性、降低成本就成了旅游培训中的三大难题。这就要求旅游培训单位尽可能地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把培训办到企业,送至基层,同时加大业届成功人士参与到培训当中的分量。培训单位只有不断地走出去和企业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培训的路子才会越来越宽,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也才会越来越大。
创建“三个品牌”,一是要创建一批品牌培训单位。现在全国从事旅游培训的院校、培训中心、管理公司有好几百家,从国家到省市、地县都有,其中不乏一些“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产物。但真正有实力,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培训单位没有几家,不少培训单位条件很差,既没有场地,也没有师资,培训管理人员或组织者根本不懂得培训的内在规律,更有一些培训单位只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培训质量的改进和提高。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这些培训单位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被逐步淘汰。因此,为规范旅游培训市场,保证旅游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要积极扶持一批培训质量较高、市场信誉较好、有一定竞争实力的骨干培训单位,帮助它们在市场上建立品牌、树立品牌,以迫使那些只顾赚钱不讲质量的培训单位尽快退出市场。同时,各骨干培训单位也要注意强化品牌建设,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要把质量、信誉视为培训生命。
二是要创建一支品牌培训教师队伍。没有好的教师,就不会有高质量培训。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尽管我国现在已初步建立起一支规模较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旅游培训教师队伍,但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能熟练掌握培训技巧、独自开发培训课程、深入研究实际问题的教师不多。即使是那些在过去的培训中反映不错的教师,现在也面临着一个知识老化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培训者首先要接受培训,这是现代培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管理部门要依赖有实力的院校和企业,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大力拓展境外师资培训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举办“培训培训者”研讨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培训能力的提升,建立、形成一支品牌教师队伍。各培训单位在师资培训上要舍得投入,要有计划地选派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教师去进修、培训,以教师优势获取市场优势。
三是创建一批品牌课程。
培训是有市场分工的,但现在国内不少旅游培训单位是什么类型的培训都想做,什么层次的课程都敢开,一样的东西大家都在讲,而且水平也差不多,面面俱到,当然也就谈不上“专”和“精”了。其实在培训市场越来越细化的今天,这种“培训单位结合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根据企业需求,集中兵力开发一批品牌课程,如管理创新、品牌管理、成本控制、战略管理、服务变革等,你开的课程别的单位都开不了,这样你的培训项目在市场上才会具备竞争优势,有吸引力,整个旅游培训市场也会形成一种有分工、有侧重的良好发展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