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行 寻访红旗渠
来源:人民画报
一路上天都没有放晴,车窗外还在飘着雨滴。车子行驶在公路上,我们奔向目的地——红旗渠。“红旗渠”这个名字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显得既陌生又有一种距离感,它似乎不是我们字典里的词汇。斜风细雨,也为我们这趟行程笼罩了一分莫名的神秘。出发之前我们查询了资料: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缺水的状况,在太行山上开凿了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渠——红旗渠。那是物质和设备极为匮乏的时期,林县人民怀着“人定胜天”的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一锤头、一铁锨地开山凿石,先后动用10万人次,历时10年,终于修成了这条震惊世界的“人工天河”。 那么,现在的红旗渠是什么样子呢?幸遇修渠老人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辖内的林州北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于此。车子驶出安阳市区,导游介绍说,会有一个特殊的导游伴随我们一起参观——他就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时担任除险队长的任羊成老人。看着我们疑惑的表情,导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除险工作异常危险。炸药爆炸后,队员们要用钩撬除去险石,以保证后面挖渠人的安全。一次,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任羊成率先上去除险。不料,一块大石头突然滑落,正巧砸在他的嘴上。任羊成的三颗门牙立刻被打掉。当时,吊在空中的他口含碎牙,忍着剧痛硬是没离开现场。直到除险完成,他才回到山顶。领导看见他满嘴鲜血,命令他马上去医院治疗。可第二天,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工地上。瘦小的他被绳子悬吊着,晃动在山崖间……”期待中,任羊成老人的身影终于出现在了我们的车厢里。老人身材瘦小,穿一件灰色中山装,虽然已近80高龄,但我们仍能感觉到他奕奕的神采,从他脸上垒起的层层的皱纹,我们可以猜测到他经历过的那些风风雨雨。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聊天中,老人给我们唱起了当年施工时唱过的打油诗。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当年人们的激情和乐观。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满怀创造新生活希望的林县人,红旗渠这样伟大的工程才得以建成。 红旗渠初体验 站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大门口,我们仰望着从山上流下的急促的河水,脑海里想象的是当年奋战者的种种艰辛。心中充满了钦佩与激动,我们不吝惜相机的存储空间,从各个角度记录下了它壮丽的景象。 导游介绍说,林县自古干旱少雨,近代以来曾几度大旱,颗粒无收。迫于生计,许多家庭都背井离乡去逃荒。有一个故事令人唏嘘:民国初年,任村镇桑耳庄的300户人家,常年到7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吃。9年大旱,泉水濒临干涸。大年三十,一位老汉天还没亮就上山挑水,可因取水人多,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新过门的儿媳摸黑出村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就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撒了个精光。回到家后,儿媳羞愧难当,竟然悬梁自尽。大年初一,老人一家满怀悲痛埋葬了儿媳,到外地逃荒去了…… 在林县,水曾经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痛。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在县政府的带领下,决心创造新的生活。几经周折,最后,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山西省的漳河,只有那里有条件把水引过来。几经论证后,1962年2月,著名的“引漳入林”工程,也就是后来的“红旗渠”,终于破土动工了。 虽然时间漫长,但林县人民却靠双手和坚强的毅力战胜了一切困难。10年里,他们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桥,终于将滚滚的漳河水引到了林县。曾有人说,如果把挖红旗渠的土方建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有夸张的成分,但1500公里的长度却不得不让人信服。新奇游客与沧桑老人 任羊成老人对这里的一切实在太熟悉了,他甚至知道这里一草一木的来历。从1958年开始为林县人民修建水利工程,到1988年从红旗渠管理局退休,他一直工作在这里。这期间还包括修建红旗渠的13年时间,他更是吃在这里,住在这里。他对这里有太多的感情,他自己也已经融入到了红旗渠的精神之中。当我们纷纷留影纪念的时候,他静静地站在一边,然后独自一人很快地走上了背后层层的台阶,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像是与一个多年的老朋友在对话,更像是在寻找自己当年的影子。 雨渐渐大了,站在纪念馆的屋檐下面,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段自己的趣事:在执行一次排险任务的时候,他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卷起了工棚中自己的行李被褥,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慷慨之感,结果被误以为是要临阵逃脱。后来县委书记来了,了解了情况,才化解了一场误会。青年洞景区位于风景如画的太行山腰,修筑于峭壁之上,飘荡于云崖之间,山渠交融,颇为壮观。 如今,1991年开始对外开放的红旗渠风景区已经成为红色旅游的经典。整个景区主要由青年洞景区、红旗渠纪念馆(分水苑)和络丝潭等景区组成。 我们站在青年洞旁边,看着顺势而下的河水。当年开山辟渠的硝烟早已散去,与天斗与地斗的阵阵口号声也已经渐行渐远,然而它所承载的意义却并未丧失。
红旗渠,一个仍在发挥灌溉功能的伟大水利工程;任羊成,一个当年的除险英雄,一个为人们述说红旗渠精神的慈祥老人。他们依然影响着我们这些年轻的游人。在青年洞前,许多游人也像我们一样被任羊成老人的故事所打动。 的确,红旗渠承载了林县人民太多的历史和情感,这也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新生活的象征。“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这是当年音乐家为红旗渠和林县人谱写的歌曲。歌词表达了林县人民改造自然的豪迈决心和态度。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已今非昔比,但即使岁月如梭,红旗渠以及它的建设者们的鲜活故事,也永远都是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
(记者 高雪华 段崴 摄影 段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