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投资的基本方向分析
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产业,中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就明确了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建设旅游项目。在这个大方针的指引下,中国旅游投资市场活跃,接待能力全面提高,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在赚取外汇、拉动内需、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 中国旅游业投资的历史回顾
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成功的投资政策,特别是卓有成效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应该说,中国旅游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也是利用外资最为成功的产业之一。
中国旅游业外商投资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海外客商开始向中国旅游业投入资金,各地自主利用外资,集中建设旅游接待设施。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海外客商逐渐加大对中国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国家开始加强对旅游业外商投资项目的宏观管理。
(一)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旅游业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行业之一 中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的起点是旅游饭店。当20世纪70年代末国门初开,大量海外旅游者涌入中国的时候,“住宿难”是当时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海外客商进入中国市场所遇到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住宿难”。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短缺已经成为困扰中国旅游业发展,影响中国投资环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于是,国务院把饭店建设作为开放以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此曾经成立过利用外资建设饭店工作小组,审批了北京的长城饭店、长安饭店(后改为京伦饭店)、建国饭店,上海的华亭宾馆、虹桥宾馆,南京的金陵饭店,广东的中国大饭店、白天鹅宾馆等八家外资饭店项目。自此以后,各地纷纷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多方引进资金,加快旅游住宿接待设施的建设步伐,中国旅游业开始进入自主利用外资的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旅游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共约50亿美元。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全国各热点旅游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一批旅游宾馆饭店,极大地缓解了当时住宿接待设施紧张的瓶颈状态,提高了中国旅游饭店的经营服务水平,为中国旅游业打下了长远发展的基础。
(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业仍然是外商投资的重点行业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旅游业外资投资的主体依然是旅游饭店。这一时期,中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的特点表现为,各地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有计划地利用外资。鉴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旅游饭店的供求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调整饭店建设的地区分布和结构档次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国家从1986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旅游业利用外资的政策,特别是针对利用外资建设旅游饭店做了政策上的调整,变各地自主建设外资饭店为国家有计划地审批。在旅游业利用外资的其他领域也根据旅游饭店利用外资的经验对建设项目加以适当控制,并在随后出台的《指导吸引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等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旅游业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
在国家加强了对利用外资的宏观指导之后,中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的工作得以更加健康有序地展开。“八五”期间,成为外商投资中国旅游业最为踊跃的时期之一。不仅对饭店项目热度不减,还出现了新的投资热点。
1992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利用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中国旅游业由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务院决定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鼓励和吸引外国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企业、个人投资开发旅游设施和经营项目。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是中国旅游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跻身世界旅游大国行列的重要部署。为此,国务院颁发了国家旅游度假区利用外资的八条优惠政策,在大连、青岛、杭州、上海、广州、海南等地方批准建立了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立,带动了中国旅游度假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建设,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资金。从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第一家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始,到1996年底,不到5年的时间内,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就签订了外商协议投资项目604个,协议投资金额84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3.6亿美元,其中,利用外资9.1亿美元。再加上各省级旅游度假区吸引的外商投资,中国旅游度假产品的外商实际投入已达20亿美元。
(三)社会投资始终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社会资金的投入是与国内旅游的发展相伴生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10年改革开放所累积的能量开始释放,10年国际旅游发展的示范效应开始显现,国内旅游市场逐步启动,形成了拉动社会投资的市场需求。
从社会资金的投向来看,首先关注的是住宿设施项目,随着各地接待能力的改善,社会资金开始流向景观建设项目。面对日益壮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业已形成的观光资源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形式上都很难满足需求,于是,中国第一代自主开发的旅游产品走向市场。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西游记宫”、“小人国”等为代表的人造景观有效地调节了当时的国内旅游需求,营造了新的消费热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应于这一时期的消费水平与需求特点,这一代产品还略嫌粗糙,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规模有限,档次不高,但它毕竟结束了中国旅游业单纯依赖自然资源的历史,开启了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先河,完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为中国旅游业积极有效地利用市场、开发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国内居民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大大增多,国内旅游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数量概念,在质量等级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需求方式上,国内旅游者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旅游,而是要利用充裕的时间调整身心,完善自我,进行度假、观光、会议、商务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消费。在这个需求层次上,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走到了一起,中国旅游业终于跟上了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节拍,拥有了统一的旅游市场。在这个统一的市场中,没有了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的分野,只有消费层次、消费方式的差异,由此形成了充满个性,丰富多彩的市场需求,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的支撑下,汇聚成多元化的需求冲击。由此,中国旅游产品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层次,先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世界之窗”、“中华民俗村”、“三国城”为代表的第二代产品,在第一代观光产品的基础上扩展边界和规模。应该说,这一代产品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规模刚刚展开,即被多元化的需求所覆盖。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旅游不仅要求规模,同时还要求深度,要求产品的结构特色。在国内旅游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旅游产品开始在结构特色上做文章,从1992年起,即着力开发度假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大型主题娱乐产品,以旅游度假区以及大型主题公园为代表的第三代产品成为当前的投资热点。
截至2000年底,中国旅游业利用海内外资金的总体规模超过了3700亿元人民币。其中,社会资金的投入总量为2000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达到200亿美元,在外商投资中,旅游饭店业150亿美元,旅游度假区20亿美元,旅游景观建设10亿美元,旅游度假别墅、公寓20亿美元。
二 中国旅游投资的基本方向
未来20年,是中国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旅游业将在21世纪初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从旅游大国成长为旅游强国,在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收入水平上,从亚洲前列走向世界第一。
(一)投资环境分析
从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环境上来看,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础。第一,积极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各级各地政府的共识并体现在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之中。第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开放度将进一步提高,国际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速,国际旅游市场将更加广阔,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稳定增长,东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在世界经济的格局中日益居于重要地位,将促进和带动中国国际旅游业的更大发展。第三,今后20年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对国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
在上述因素中,加入WTO对中国旅游投资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具体表现如下。
1.对中国旅游业资金运作产生的影响
加入WTO,将为中国旅游投资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第一,有利于从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推动旅游扩大引资规模。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加入WTO以后,相关产业的加速开放,将为旅游业扩大利用社会资金的规模扫除许多障碍。从当前中国明确开放的三个领域来看,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方便海外资金的进出,方便旅游支付,弥补旅游服务缺项,提高整体服务竞争力,使海内外客商对投资中国旅游业更有信心;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推动电子商务系统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运作方式的现代化,市场经营的国际化与网络化,减少了客商经营的运作成本,加大了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使多年来一直困扰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用车问题得到解决,再加上其他关税的降低,对旅游饭店建设成本的降低和经营成本的降低是极为有利的。
第二,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营机制。旅游投资有一个从设施建设到经营秩序逐步发展的过程。我国旅游饭店的建设就是广泛利用海内外各界资金,从硬件建设到软件管理得到全面提升。海内外各界资金进入旅游市场,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会以更加规范的方式对行业的资金运作产生明显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加快引进和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营机制,促进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形成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三,有利于增加国际客源,增强中国旅游业对海外资金的吸引力。当前,中国旅游业利用外资相对滞后的领域是旅行社业,一方面,外资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还有一定的门槛,大旅行社积极性不高,中小旅行社受制于条件的规定,很难跨过这道门槛。加入WTO,让外资旅行社以更大的灵活度和自由度进入中国市场,将对国际知名的大旅行社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加快海外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直接带来入境客源的增长。而外国中小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将由此增多,中国的商务旅游市场也将会出现新的发展局面。
2.对旅游行业资产结构带来的影响
中国旅游行业的开放度是不尽相同的,加入WTO,将对不同开放度的产业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从而对旅游企业的资产结构和经营方式引发革命性的变革。在加入WTO以前开放度比较高的行业,比如饭店业等,在入世以后所受影响不会很大,在此之前开放度相对较低的旅行社业将是受到影响最大的行业。
首先是外资旅行社的大规模进入,将给中国的旅行社业带来一些机遇。一是外国有实力的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销售网络优势,做大来华客源市场,国内旅行社可以利用市场结构和规模变化的时机,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壮大自己,走向世界。二是外资旅行社将带来比较规范的内部管理和服务规则,尤其是具有服务品牌的旅行社,会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产生社会示范效应,促进国内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三是外资旅行社的进入和国内旅行社的生存竞争,会促进现代信息手段的加快运用,促使旅行社业改变现有的经营方式与接待方式,从“小散差弱”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
当然,加入WTO对中国的旅行社业也带来了挑战:一是市场格局的演变,由于国内旅行社与海外旅行社在个体规模上差异较大,市场影响力和开拓能力较弱,如果外资旅行社经营顺利,依靠中国旅游资源开拓新的市场,有可能打破现有入境组团的市场格局,目前一些大旅行社的市场占有份额可能下降,实力较弱的组团社可能退出竞争。二是随着全方位的开放,有可能出现一些有实力的外国旅行社通过控股以及设立连锁经营企业的方式,形成入境接待“一条龙”服务,造成部分经营利润的外流。三是外商进入中国旅行社市场后,在一定时期内会形成中资企业人才向外资企业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资旅行社的经营。
应当看到,以上种种挑战是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壮大所必须面对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旅行社面临的挑战不足,缺乏加速发展的动力机制。入世以后,面对生存的竞争,我国旅行社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小散弱差”的状况,在竞争中整合、改革、提高、壮大,积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实力,真正发挥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至于人才的流动是产业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我国旅游饭店发展初期也曾出现过人才流往外资饭店的情况,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流向外资饭店的人才又开始流回中资饭店,外资饭店无形中成为中国旅游饭店业的培训基地,旅行社业的人才流动问题也只是暂时的,从长远看,也是为中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外商投资企业是属于中国的企业,主要消费环节仍然发生在国内,企业也要向国家交纳税收等项,对国家的总体利益并无损害。
(二)旅游投资的基本方向
今后2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将从调整和优化结构的角度出发,加大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培育和扶持新的增长点。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特点来看,调整结构的任务主要是加速优化产品结构和实现拳头产品的升级换代,建立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加大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实现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中国旅游业外商投资的基本方向也将主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1.在投资结构上,以资源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实现多元化发展
“九五”以前,中国旅游投资的重点偏重于旅游饭店,随着中国旅游住宿设施在总量上的平衡,中国旅游投资将以资源开发项目为重点。
首先,是文化观光产品的建设项目。文化观光产品过去和将来都是中国旅游业的主导产品,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北京、上海、广东、西安、桂林等是中国旅游业“八五”以前创汇的主力,但在“九五”期间却面临着进一步完善产品,提高效益的问题,这就必须要广泛吸引海内外各界资金,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基础上加快建设步伐,实现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是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建立新的成规模的旅游发展基地,形成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增长点。“九五”以前,中国旅游产品主要是以文化观光产品为主,缺少适应海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今后,中国旅游业要加快开发能够吸引国际国内旅游者的新产品,特别是加快海滨度假、温泉疗养、会议旅游、游船旅游等项产品的建设。初步形成观光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协调发展的产品结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激发海内外客商投资的积极性,为中国旅游业“十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实现中国旅游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2.在投资项目上,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导向,注重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协调发展
“九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国内旅游市场的壮大和成熟。而且,国内旅游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单纯的规模扩张上,还表现在消费层次的提高上,出现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趋同化发展,在中低档次旅游产品的消费上,已经融合成了同一的市场。这将使中国旅游业形成相对稳定的发展结构,为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潜力更为深厚。
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由于旅游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经济发展与市场发展已有一定水平,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要侧重于市场的纵向开拓项目。注重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争取利用海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多样性的开发,以加快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的建设,完成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度假、专项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完整的产品结构的转换。
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的特点,今后中国旅游业在利用社会投资方面将主要以完善结构为主,在项目建设档次上将根据国内旅游需求的发展,重点建设一批档次适中,市场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项目。在投资方式上,鼓励海内外客商成规模、系列化投资,在中低档次旅游项目的建设上,率先实现中国旅游的集约化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特别是在经营规模方面更表现出明显的差距。虽然全行业吸引社会资金的规模很大,引进了一批著名的国际管理集团和较大的海外客商,但从投资规模上来看,在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有资产联系的企业集团还不是很多,这对提高中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加大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力度是非常不利的。今后,要依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一些中小项目,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解决旅游企业资产存量规模过小的问题。根据旅游行业资产分布和经营的特点,将从目前经营中的2000多家中小饭店开始,针对这些饭店规模小、档次低、经营分散的特点,有选择地进行系列改造,在完善中国旅游业投资项目的结构档次和扩大旅游企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上双管齐下,为中国旅游业培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三 西部地区将成为旅游投资的重点区域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特色来看,西部地区是中国旅游资源品位最高的地区,具备大规模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旅游交通与住宿设施的制约,中西部所蕴藏的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展开,西部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西部地区所蕴藏的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特别是那些具有垄断优势的生态旅游资源,将成为旅游投资关注的热点,成为新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所在。
从投资取向来看,中西部地区将进一步突出观光产品的优势,利用国家加快发展中西部经济的有利时机,加强政府引导的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政策的实施,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引导海内外客商对旅游资源项目进行成规模,成系列的开发,以项目规模启动市场规模,由规模效益促成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旅游投资将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应该说,中西部的资源是多方面的,而且,资源也一直是中西部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在一个资金短缺,技术力量匮乏,本地市场狭小又被关山阻碍的边远地区,开发工业资源很难形成生产规模,拉动经济成长。所以,几十年的开发,中西部还依然只是自然资源的输出地,除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自然资源的耗竭以外,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既然如此,中西部地区必须要把握资源特色,确定能够与发达地区经济有效连接的资源种类和开发方式,利用当前经济结构转换的时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讲,开发旅游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是一条比较现实可行的道路。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以景观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其服务对象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主要市场是发达地区有能力出游的消费群体。鉴于上述特点,发展旅游业可以使中西部地区扬资源之长,避技术落后、市场遥远之短,一旦投资到位,打破交通的瓶颈制约,就可以在很短的时期内形成市场规模,建立产业体系。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中国不是发达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谋得有利的地位,占有他国资源,封藏自身的资源。作为发展中国家,首先解决的是吃饭问题,温饱问题,必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特别是广大尚处于贫困状态的中西部地区,不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就难以取得大的发展。所以,依靠旅游资源的开发换取经济上的进步是中西部地区不得已的现实选择,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积极、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二)西部旅游投资的重点
影响中西部地区发展规模的最大问题是产业要素结构不合理。“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在中西部发育得极不充分。首先是交通问题,旅游者只有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才能流动起来,形成规模,而交通恰恰是中西部最短的弱项。
住宿设施短缺是中西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又一短项,由于中西部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高,从而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程度也相当高,由此造成了冬夏两季旅游客源的差异,淡旺季之间反差极大,这使饭店等住宿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再加上综合服务等配套设施不足,使得中西部地区尽管在资源方面拥有明显的长处,但其发展规模却不得不屈就于交通、住宿等短项的接待能力,综合接待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接待能力不足,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市场需求不足,又影响了接待能力的提高,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交相感应,中西部地区陷入了规模不足的循环。
从根本上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育程度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在人类分工高度发展,将社会服务等劳动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剥离出来以后才具有了独立发展的资格。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的经济结构很难在自身封闭的体系中为旅游业这个现代经济的产物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须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与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相联系,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格局上,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联系与沟通,以优势资源吸引东南沿海一代的资金和技术,开拓东南沿海广大的客源市场,从两头在外的增长方式出发,以观光产品为主导,专项产品为补充,围绕资源环境的改善,提升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形成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区域。
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产品结构的转型时期,一方面,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产品开发的边际成本大幅度提高,超额利润变成了平均利润,客观上存在一个寻找新的投资热点和利润增长点的动机。下一步必须在提高产品档次,加大技术含量,营造市场形象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旅游消费主题集中指向了中西部的生态旅游资源,市场开拓的空间极为广阔。考虑到近几年来勃然兴起的国内旅游市场,只要产品规划开发得当,就可以营造出新的消费热点,开拓新的利润空间,拉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西部旅游投资市场的规模
从中国旅游投资与收入的比例来看,社会资金的投入量与旅游业总产出的比例为1∶6.9,利用外资与旅游外汇收入的比例为1∶4.4,按照这个比例,如果我们要在2005年完成旅游业总收入80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60亿美元的目标,还要形成1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需要引进60亿美元的海外资金。
从投资结构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国家对旅游业的投入至少拉动了10倍以上的社会资金,二者部分资金主要投向了西部地区,如果政府投资维持在每年10亿~20亿元的规模,5年中,社会投资的总需求也将达到1000亿元。
(四)西部旅游投资的方式
西部投资如果仅仅局限在数量的概念上,将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因而必须要采取资金、管理、市场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是资金与市场的结合。资金运作与市场运作是一部汽车的两个轮子,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市场形象的塑造和促销推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也是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所难以拓展的一环。作为投资者,要善于利用在投资市场上的影响力,并且将这种影响力辐射到相关市场、相关地区,运用强有力的促销手段加大市场运作的力度,将局部地区的产品开发变成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投资市场和客源市场两个方面形成影响。
其次是管理与技术的引进。资金的流动一定要与信息知识的流动结合起来。资源开发不仅仅是一个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水准问题,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那些具有世界水准的景观资源来讲,只有将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吸收借鉴进来,才能提升产品开发与经营管理的层次。在这方面,中国的饭店业已经有过成功的先例。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饭店业还处于招待所阶段,不仅在总量上严重短缺,在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上也远远落后于世界,曾几何时,住宿难曾是困扰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正是由于中国在饭店建设上采取了全方位引进的开放政策,在鼓励海内外各界客商投资建设旅游饭店的同时,吸引了世界知名的饭店管理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才在短短的20年内,解决了总量上的短缺问题,全面提高了服务管理水平,使中国的饭店业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达到国际水准的产业之一。所以,资金与技术管理的全面引进是西部旅游投资应当关注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三,资金引进要与突破传统习俗,打破封闭落后的观念结合起来。中西部的落后,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和观念的落后,所以,通过资金的流动,人员的流动,带来文化的交融和观念的变革,使中西部地区摆脱封闭的传统习俗,激发内在的发展潜力,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四,旅游投资一定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所选择一条环境代价较小的方式,也是西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条现实的道路,在投资过程中,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争取以旅游区内一些局部的生活污染做代价,换取大面积生态环境的存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 引导中国旅游投资的基本思路
中国旅游业能够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里跻身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行列,就是因为广泛吸引了海内外各界资金,今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将以利用社会资金为主, 从市场需求入手,建立面向全行业的旅游宏观调控系统,对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与推向市场实行全过程的指导与服务,形成能够吸纳海内外各界力量的旅游业发展的主渠道。
(一)加强法规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各界资金,就要从法制建设入手,把法规建设和标准化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抓紧修订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及不符合国际惯例的有关政策法规,尽快填补旅游法制的空白区,完善旅游标准化体系。
(二)加强规划的指导工作
规划工作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导行业发展,协调社会投资的基本依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确定都要从规划工作出发。所以,对旅游投资的引导要从旅游规划入手,紧紧把握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宏观格局,研究中国旅游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的合理结构,确定未来建设的基本方向和重点建设项目,为海外客商投资中国旅游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同时,要抓住机遇,制定旅游投资规划,积极吸引外资开发中西部旅游资源。加入WTO以后,外资进入“大旅游”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消除,对旅游业扩大招商引资更为有利,要通过投资规划落实发展战略,搞好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搞好东部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从总体上提高中国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进中国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跨越。
(三)突出精品意识,培育新的旅游经济的增长点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十五”时期,中国旅游业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旅游产品能否在市场上长盛不衰,关键在于产品开发的深度和特色,在于能否培育出新的增长点。所以,中国旅游业在吸引社会投资开发旅游产品方面将更加强调精品意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切实理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国家水平的精品项目,在投资市场中确立这批项目的优先地位,在市场机会、政策导向方面对其重点倾斜,以增加其无形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做好旅游投资的服务工作
当前形势下,引导旅游投资工作的立脚点是转变观念,确立服务意识,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虽然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海外客商对旅游项目投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由于目前旅游市场融资的渠道有限,难以将资金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对接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投资管理的重点就在于服务与协调,要通过多重途径建立投资者与投资项目之间的联系,为他们之间的合作创造机会,提供选择,将社会资金吸引到旅游行业中来。
未来20年,是中国转换产业结构,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旅游业将对国民经济结构转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投资将出现良性增长的大好局面。
|